近日重看徐文兵老师与梁东老师聊中医的内容,越品越有共鸣 —— 两位老师用通俗语言拆解中医里 “看不见、摸不着” 的抽象概念,把《黄帝内经》中晦涩的 “气血”“经络”“脏腑” 讲得如同家常话,这正是当代中医传承应有的鲜活模样。作为从医多年的中医人,我深感他们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藏着中医 “接地气” 的传播密码,为我们如何让传统智慧走进现代生活提供了重要启发。
徐文兵老师常说 “中医是生活方式的医学”,这话我尤为认同。记得他在对话中聊 “吃饭”,强调 “不是吃饱就行,得顺时而食、顺体质而食”:春天需 “养肝”,应少吃酸、多吃甘味食材;秋天要 “润肺”,可多吃梨与百合这类温润之品。这与我在门诊中给患者强调的 “饮食调理” 理念不谋而合。如今很多人将中医窄化为 “治病的手段”,却忽略了它更像一套 “过日子的健康指南”—— 正如徐老师所言,“把吃饭、睡觉、情绪调对了,很多病就不会来找你”,这正是《黄帝内经》“治未病” 的核心思想,也是我们中医人始终想向大众传递的健康观。
展开剩余71%而梁东老师的角色,更像 “大众的提问者” 与 “桥梁”。他会从普通人的视角抛出最真实的困惑:“经络到底是什么?”“为什么熬夜会伤肝?”“情绪不好真的会生病吗?” 这些问题恰恰是门诊上患者最常提及的,也是大众理解中医的 “卡点”。面对这些疑问,徐老师从不用专业术语 “绕圈子”,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解答: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就像家里的水管,堵了就会出问题”“肝是藏血的‘仓库’,熬夜让血没法好好藏在‘仓库’里,就像水库留不住水,时间久了‘仓库’就会受损”。这种解释既不偏离中医本质,又让人一听就懂、一学就会。我常跟学生说,中医从不缺高深理论,缺的是 “把理论讲明白、讲透彻的能力”,徐、梁二位老师的交流,便是最好的示范 —— 不用晦涩术语,不搞故弄玄虚,用生活里的常见事物做类比,把中医的底层逻辑讲透,才能让更多人愿意靠近中医、相信中医。
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聊 “情绪与健康”,徐老师提到 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”,这并非传统中医的 “危言耸听”,而是情绪对脏腑功能的真实影响。比如有人长期焦虑、思虑过多,脾胃功能会逐渐变弱,吃什么都没胃口、难消化;有人总爱生闷气、发脾气,肝火旺了就会口干、眼干、睡眠差。这与我门诊遇到的案例完全契合:曾有位患者因工作压力大,长期失眠、胃胀,吃了不少胃药都没效果。后来我从 “疏肝健脾” 入手调理,开了温和的方药,同时建议他 “少纠结琐事、多出门散步放松”,慢慢的,他的睡眠好了,胃胀也缓解了。徐、梁二位老师把 “情绪致病” 这一点讲得通俗透彻,实则是在提醒大家:健康从不是 “只靠吃药就能维系”,而是要 “管好情绪、调好心态”,这也是中医 “整体观” 的精髓 ——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,情绪、饮食、作息、环境,缺了哪样都不行,唯有兼顾,才能真正守住健康。
如今不少人觉得中医 “老了、跟不上时代”,甚至觉得它是 “过时的学问”,但看徐文兵与梁东老师的交流便知,中医的智慧从未过时。它能精准解释现代人的健康问题 —— 比如熬夜伤肝、久坐伤脾、压力大伤气血,也能给出适配现代生活的调理方法,关键在于我们能否 “用对方式传播”“用对方法实践”。就像他们聊 “熬夜”,不只是简单说 “别熬夜”,还会告诉大家 “熬夜伤的是肝血,补回来要靠‘早睡 + 食疗’”,比如白天喝杯枸杞桑葚茶、每周适量吃点猪肝补肝血,这些方法简单易行,不需要特殊条件,普通人在家就能操作,真正把中医融入了日常。
作为中医人,我从他们的交流中看到的,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种 “传承的责任”—— 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好好守护、好好传递,让中医不再是 “小众的学问”,而是能融入每个人生活的 “健康工具”。未来,我们这些中医从业者,也该多学学这种 “通俗化、生活化” 的传播方式,少些 “居高临下的专业讲解”,多些 “接地气的生活分享”,少些 “玄之又玄的理论堆砌”,多些 “看得见、用得上的实用方法”,让更多人明白:中医不是 “神秘的玄学”,而是能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吃饭、睡觉、情绪等日常健康问题的 “生活智慧”。
说到底,徐文兵与梁东老师聊中医的意义,不在于讲了多少知识点,而在于打开了一扇 “让大众了解中医的门”。这扇门没有门槛,没有晦涩的术语,只有生活化的交流与实用的方法;门开了,大家愿意走进来看看,愿意试着用中医的方法调理身体,愿意把 “顺时而食、调好情绪” 当成日常习惯,这便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,也是我们每个中医人最想看到的样子 —— 让岐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,让更多人因中医而收获健康。
发布于:福建省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